毛脚燕

Delichon urbic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1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D. u. urbica,采自新疆乌鲁木齐)
成鸟:头顶、背、肩黑色,具有辉亮的深蓝色;后颈羽基部白色,常显露表面成一不清楚的领环。最长的尾上覆羽与背羽同色;翅和尾呈黑褐色,小覆羽边缘有蓝色光泽,腰羽、较短的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,有不明显的羽千纹;下体白色。
虹膜暗褐;嘴黑色;跗蹠及趾被白色绒羽,趾淡肉色。
幼鸟:体羽在成鸟为黑色处在幼鸟则为烟褐色。下体表面淡茶褐色或烟褐色;次级飞羽内翈有比较宽的白色羽端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19,20,21 126,148,150 6,6.5,6.8 109,110,113 55,68,70 10,10,11
♀(1) 22,22 135,137 6.8,7 110,118 62,64 10,10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与 Riparia riparia 相似或稍大,但体背呈黑色,有辉亮深蓝色光泽,腰羽白,尾下覆羽亦白,尾呈深叉状,跗蹠及趾均被白色绒羽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19,20,21 126,148,150 6,6.5,6.8 109,110,113 55,68,70 10,10,11
♀(1) 22,22 135,137 6.8,7 110,118 62,64 10,10
;

生物学

生态 毛脚燕为中国北方习见的夏候鸟,每年5月迁来,栖居高山峡谷,6—7月产卵繁殖。营巢于山地古建筑物廊廊或高山悬崖壁面突出或凹进处,高大桥梁的桥墩上,活动常在海拔4,000到4,700米的高空,近水源。巢用小泥丸混以羽毛堆砌成,外形呈半球状,顶端为出入开口。巢壁也常混以干草枝、茎,内垫以须根、羽、毛等柔物;巢外径17、内径8.5、高6.7、深4.9厘米。各亚种营巢地的选择似有固定,如 lagopoda 从不营巢于村镇住宅;而 urbica 既营巢村镇建筑物,又造巢于崖壁上。卵色白,每巢产卵4—5枚,偶见有6枚。卵大小随各亚种不同,如 urbica 为19.4×13.2毫米,而 lagopoda 为19.4×13.3毫米,cashmeriensis 为17.9×12.7毫米,nigrimentalis 为18×13.2毫米,dasypus 和 urbica相似。
毛脚燕性喜集群,平时3—5只或20—30只为小群,在开阔的空旷地带或荒无入烟的地方飞翔,很少到村镇平原。在繁殖季节常形成大群,有时竟达200—300只或更多。1974年8月,在甘肃文县店坝柏园一山沟,见有100余只在同一崖壁营巢,壁峰险峻、极难攀登。每日清晨,群燕出巢后,先在巢区周围附近盘旋飞翔约一小时,然后飞离巢区稍远,捕食飞虫。黄昏飞回巢区时,亦围绕巢地崖峰穿梭般飞行,飞速快而距地面高,且不时发出“吱吱”的叫声,一直到看不见光亮时方回巢,每天活动达15小时左右。
食物全为昆虫,据5—9月间剖检12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除7月份两只胃内有少许杂草种子外,全为昆虫。包括双翅目蚊、蝇,半翅目、鞘翅目等昆虫残体碎片,大多数为害虫,对农业、林业、卫生保健事业等均有益处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毛脚燕为中国北方习见的夏候鸟,每年5月迁来,栖居高山峡谷,6—7月产卵繁殖。营巢于山地古建筑物廊廊或高山悬崖壁面突出或凹进处,高大桥梁的桥墩上,活动常在海拔4,000到4,700米的高空,近水源。巢用小泥丸混以羽毛堆砌成,外形呈半球状,顶端为出入开口。巢壁也常混以干草枝、茎,内垫以须根、羽、毛等柔物;巢外径17、内径8.5、高6.7、深4.9厘米。各亚种营巢地的选择似有固定,如 lagopoda 从不营巢于村镇住宅;而 urbica 既营巢村镇建筑物,又造巢于崖壁上。卵色白,每巢产卵4—5枚,偶见有6枚。卵大小随各亚种不同,如 urbica 为19.4×13.2毫米,而 lagopoda 为19.4×13.3毫米,cashmeriensis 为17.9×12.7毫米,nigrimentalis 为18×13.2毫米,dasypus 和 urbica相似。
毛脚燕性喜集群,平时3—5只或20—30只为小群,在开阔的空旷地带或荒无入烟的地方飞翔,很少到村镇平原。在繁殖季节常形成大群,有时竟达200—300只或更多。1974年8月,在甘肃文县店坝柏园一山沟,见有100余只在同一崖壁营巢,壁峰险峻、极难攀登。每日清晨,群燕出巢后,先在巢区周围附近盘旋飞翔约一小时,然后飞离巢区稍远,捕食飞虫。黄昏飞回巢区时,亦围绕巢地崖峰穿梭般飞行,飞速快而距地面高,且不时发出“吱吱”的叫声,一直到看不见光亮时方回巢,每天活动达15小时左右。
食物全为昆虫,据5—9月间剖检12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除7月份两只胃内有少许杂草种子外,全为昆虫。包括双翅目蚊、蝇,半翅目、鞘翅目等昆虫残体碎片,大多数为害虫,对农业、林业、卫生保健事业等均有益处。

繁殖特征

毛脚燕为中国北方习见的夏候鸟,每年5月迁来,栖居高山峡谷,6—7月产卵繁殖。

国外分布

广布性鸟类。全世界已知有3种(Peters, 1960),繁殖在欧洲和亚洲西部,从拉普兰(Lapland)、阿尔汗格尔斯克(Arkhangelsk),北纬62°—63°(伯朝拉流域)、叶尼塞,南到法国,瑞士,匈牙利,保加利亚,苏联南部,伊朗,阿拉伯,印度尼西亚,印度西北,朝鲜,日本,菲律宾,马来西亚,缅甸,澳大利亚等。

国内分布

广泛见于新疆北部,西部和中部,东北西北部、西南部和中部,河北,山东,江苏,广东,福建,甘肃,青海,四川,西藏南部、昌都地区西南,云南西北,贵州东北,陕西,山西南部,湖北西部。
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
Hirundo urbica Linnaeus, 1758, Syst. Nat., ed. 10, 192(模式产地:瑞典)。
Delichon urbica, 郑作新, 1976, 408—410; Ali et Ripley, 1972, 5: 73—77; Baker, 1926, 3: 226—229,230; Peters, 1960, 10: 81—129; Smythies, 1953, 245; Vauries, 1959, 14—17. Delichon urbica cashmeriensis,郑作新等, 1973, 110。

检索表文本

检索如下:
1.下体纯白;尾的叉状较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
下体沾着烟灰或灰白色;尾的叉状较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
2.尾上覆羽短的白,长的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指名亚种 D. u. urbica
尾上覆羽纯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东北亚种 D. u. lagopoda
3.体形较大,翅长105—110毫米(Vaurie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南方亚种 D. u. dasypus
体形较小,翅长90.5毫米;尾叉仅2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福建亚种 D. u. nigrimentalis
体形居中,翅长795—103毫米;下体羽色较 dasypus 和 nigrimentalis 均淡;尾叉达5—7毫米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西南亚种 D.u. cashmeriensis